核磁共振攝影(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,簡稱MRI)是近年來在臨床醫學診斷上的重要利器。本校生醫系助理教授朱美孏從研究所開始,投身這個領域長達十年時間,勇於創新突破,從最被容易忽略的訊號中找到新契機,獲科技部107年度「愛因斯坦培植計畫」為期五年補助,並為醫工學門唯一的獲獎人。

科技部「愛因斯坦培植計畫」旨在培植32歲以下科研新世代,申請人必須具宏觀思維及發展潛力,研究目標為科學或社會重要待解問題,並具論述基礎,以及要有研究室團隊培養規劃。

興趣第一 無需和他人比較

朱美孏從高中對物理和數學有興趣,第一志願考上台大電機系,同學們都絕頂聰明,她不諱言學習過程很挫折,課程內容像「天書」常看不懂,但她覺得找到興趣最重要,完全不需和他人比較。後來受到鍾孝文教授的啟發,開始對訊號處理和醫學影像有興趣,研究所進入台大生醫電資所就讀,畢業時還獲「最佳博士學位論文獎」,開啟她對MRI的研究之路。

在鍾老師的引薦下,隻身前往美國杜克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,很幸運遇到志趣相投的老師,前後待了六年。在美國民族大熔爐的洗禮下,她懂得以更開放的心胸來面對各種挑戰,學習對人的平等,對各領域的專業,以及對個體的尊重。

化無用為有用 從失敗的實驗發想

研究MRI,訊號通常很複雜,會干擾影像的,研究人員都會想辦法忽略,但朱美孏卻反其道而行,「別人不要的東西,有可能有其價值存在」,她發表了兩篇論文都在研究這個議題,靈感主要來自在美國時期一次的失敗實驗中發想。

勇於航向未知領域,需要更多的時間摸索,更要熬得住孤寂。但朱美孏認為,這就是研究的樂趣,研究大眾趨勢的,或許可以很有影響力,對學生很有幫助,但她仍堅持不從眾。她也以MRI最早提出的掃描序列自我勉勵,當時連會議論文都無法登上,結果是因硬體發展跟不上,後來臨床有需要,大家就開始重視了。

喜愛理論研究的她,最終還是希望回歸本質,找出MRI物理和演算機制。她以研究的T2值為例,多餘的訊號,常被錯誤地計算進去,因此如何找出準確的T2值,就成為她努力的目標。而除了腦部應用外,她也希望能應用到不同部位,如心臟、腹部等,造福更多的人。

與大自然為伍 探索不同的可能

喜愛接觸大自然的朱美孏,很懷念當時住在美國的鄉野,夜深人靜的狼嚎聲,戶外屋頂的禿鷹群聚,從那時開始愛上賞鳥,回台灣後,也經常帶著圖鑑和望遠鏡,去賞各種不同季節的候鳥。從對自然界的觀察,也培養出她細膩的觀察力和敏銳度,在教學研究上更具分析力和判斷力。

初為大學老師的她,因年紀與學生相去不遠,和學生格外親近。她覺得在美國時與老師相互激盪的感覺很好,所以她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可挑戰老師,不怕青出於藍,「能把老師考倒最好!」朱美孏笑容可掬地說道,她希望學生能帶有自信和實驗精神,探索各種不同的可能!

科技部「愛因斯坦培植計畫」,本校生醫系朱美孏助理教授脫穎而出,是醫工學門唯一的獲獎人。賴駿璁攝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新聞來源:http://i8kuaiqu.com/tw/news/show.php?num=677&page=90